鳗鱼的旅行

鳗鱼的旅行

Tags
阅读
Published
Author
notion image
 
💡
我们无法知道任何事情,但我们选择相信,有时候我们必须这么相信。钓鱼常常就在于相信。
💡
如果说这场旅行实在某种不确定行和困惑中开始的,那么后来它将变得越来越有目的性。
💡
从来没有说服自己去相信什么宗教神迹,但我可以理解那些想把恐惧变成信念的人。我也可以理解,那些遇到了不熟悉或者恐怖事情的人,选择了相信神迹,而不是受困于持续的不安全感。这跟人性有关。
信仰就是屈从。
我们只能用寓言故事加以解释。
 
💡
我们拥有信阳时,这自然是我们的希望所在,无论我们相信的是上帝还是鳗鱼。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曾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解剖和观察,最终得出结论:鳗鱼没有性别,它是“无中生有”地从淤泥中诞生的。 意大利医学家、生物学家弗朗切斯科·雷迪在人类历史上最先用生物实验证明了腐肉不会自行生蛆,是苍蝇产卵导致的,并由此质疑了关于生命起源的“自然发生说”,提出“所有的活物都是由卵子变成的”。但他一直未能找到鳗鱼的卵子,也无法回答关于鳗鱼如何繁殖的问题。 弗洛伊德20岁刚刚踏上生物学研究道路时,曾花了一整年的时间,把自己关在实验室,解剖了400多条鳗鱼,想要找到它的睾丸,了解它的繁殖方式,最终却不得不沮丧地承认:“我折磨着自己和鳗鱼,结果却是徒劳。”他后来离开了纯自然科学领域,转而投入更为复杂和无法量化的精神分析。“他想了解一种鱼类的性行为,却充其量只是在人类自身的性行为方面有所发现。”《鳗鱼的旅行》一书的作者、瑞典作家帕特里克·斯文松不无调侃地写道。 在很多人看来,帕特里克·斯文松这本《鳗鱼的旅行》奇特而无法定义。它分明是在科普鳗鱼在科学史中留下的种种谜团,却又处处蕴含隐喻和哲思。“透过镜片,他看到的不再只是一条鳗鱼,他还看到了自己。”“这是在说弗洛伊德还是在说我?”人们一时恍神。正如看到本书的副标题:“一场对目标与意义的探寻”“这是在说鳗鱼还是在说我?” 《鳗鱼的旅行》一书的主角——欧洲鳗鱼一生要蜕变3次。它出生在大西洋马尾藻海海域,受精卵发育为柳叶状幼体后立刻跟随北大西洋暖流奔向几千公里外的欧洲海岸。这一程耗时3年,抵达时,鳗鱼已完成第一次蜕变,长成了不过六七厘米长的“玻璃鳗”。之后,它游入欧洲内陆各条江河溪流,在那里完成第二次蜕变,长成强壮的黄鳗,在半径不过几百米的范围内独自栖居几十年。直到突然有一天,生物钟敲响,如同接到使命召唤,鳗鱼开始启动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蜕变:生殖器官发育、消化器官消失。从此,它不吃不喝、日夜兼程,一路奔回几千公里外的出生地,繁殖、产卵、死去。不久,新出生的小鳗鱼就会再次踏上奔赴欧洲海岸的旅程。 时至今日,上述所谓“鳗鱼的生命之旅”仍只是人类的猜测。也就是说,直到今天,依然没有人见到过鳗鱼繁殖,知道鳗鱼繁殖的确切地点,没有人了解有多少鳗鱼能完成及是怎样完成那场漫长的回乡之旅的,更没有人知道这一切都因何发生。就像20世纪初在马尾藻海捕捉到幼体鳗鱼的丹麦海洋生物学家约翰内斯·彼得森。他本是丹麦上层资产阶级,拥有世俗意义上的财富、地位和幸福。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舍下新婚半年的妻子踏上追踪鳗鱼的人生之旅,忍耐着艰苦的条件、颠簸的航行,甚至危险的战争,在海上一待就是20年。“对于一条鳗鱼,我们到底能知道多少?对于一个人呢?这两个问题有时候是同一个问题。”帕特里克·斯文松写道。 如果不启程,鳗鱼永不变身。野生鳗鱼寿命很长,它们通常会在15至30岁间的某个瞬间突然决定要进行繁殖,然后变身踏上回乡之旅。 瑞典的布兰特维克有条鳗鱼,在1859年被人抓住养在井里,井口还压上厚厚的一块石板。直到2009年,瑞典电视台前去探访才被放出。150年的时间里,它始终保持被抓时的大小,终生没能经历最后的蜕变。 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在爱尔兰进行过一项研究。人们抓来大量性成熟的鳗鱼,发现其中最年轻的只有8岁,最老的足有57岁,但它们都处在同样的发展阶段。布兰特维克鳗鱼同代的伙伴早已踏上返乡之旅,或是在途中葬身天敌腹中,或是艰难抵达故乡,然后繁殖、死去。而它被困在黑暗的井底,是字面意义上的“至死仍是少年”。 “世界是一个荒谬的地方,充满了矛盾和存在的困惑。但只有拥有目标的人才可能找到意义。”帕特里克·斯文松写道,也正因此,“我们必须想象,鳗鱼是幸运的。”幸运地找到生命意义的鳗鱼,“不仅各自能力不同,抵达目的地的手段和方法也不同,没有一条鳗鱼的旅途跟其他鳗鱼完全一样。”而独自存在于这个世界、独自探寻目标与意义、独自探索一条自己的路,这正是人类所有经验中最终极、最普遍的经验。 想到没有找到目标与意义的人生,也如布兰特维克鳗鱼,“仿佛一辈子都生活在一口黑暗的井中,对于自己到底是谁一无所知,然后突然有一天,一切都晚了”,不免令人怅然乃至心生恐惧。然而如果没能觉醒呢?如果没能蜕变呢?如果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踏上追寻目标与意义的旅程呢? 合上书,我不敢再想。原来关于鳗鱼、关于人生,我依然所知甚少。
AI课代表的笔记:这个视频介绍了一本关于鳗鱼的书,讲述了鳗鱼的洄游和生命周期,以及作者对鳗鱼故事的感悟。视频探讨了时间和死亡对人类和鳗鱼的意义不同,以及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同时,视频还呈现了父子关系的故事,探讨了人们对父亲的理解与期待的冲突。通过分享这本书,作者表达了对生命使命的追寻和选择相信的重要性。
00:00 🐟鳗鱼洄游的奇妙:鳗鱼和大马哈鱼是两种洄游鱼类,但它们的洄游方式完全相反。鳗鱼在大海中出生,生长后返回大海产卵,而大马哈鱼则是在淡水环境中出生,生长后逆流而上返回淡水环境产卵。对于鳗鱼,科学家对其习性和特征的研究仅仅只是皮毛,包括驱使它们奔向不同目的地的神奇力量以及在洄游过程中身体形态的多次变化。鳗鱼是孤独的生物,不结群,不配对独自生活。它们会在洞穴或淤泥中等待数年,直到某一天决定繁殖并游向大海。
02:51 🔬科学、文学与鳗鱼:这本书介绍了关于鳗鱼的趣事和科学知识,作者通过独特的观察和感知,将鳗鱼的故事与科学史、生物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学等领域进行了精妙的编织。书中提到了鳗鱼的独特繁殖方式、穿越能力以及雌雄确定和交尾等问题,这些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作者还谈到了弗洛伊德和鳗鱼之间的奇妙关联,以及弗洛伊德在研究中未能找到雄性鳗鱼的经历与阉割焦虑理论之间的可能联系。这本书充满趣味,是一部不可错过的作品。
05:44 🔄鳗鱼的生命周期:鳗鱼的洄游和生命周期引发了人们对永生的思考。鳗鱼可以选择暂停时间,延缓死亡,但通常只有在外界干扰或洄游路径受阻时才会选择悬停。对于鳗鱼来说,死亡并不是终点,完成使命才是。与人类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不同,鳗鱼的时间流动方式也不同于人类。
08:38 🧠使命与恐惧:这个章节讨论了人类的使命和对死亡的恐惧。通过比较鳗鱼拥有明确使命的幸福和人类对使命的迷茫,作者引发了思考。他回忆了童年时父亲在乡村钓鱼的故事,描述了父亲的普通和局限性。这使我想起电影《大鱼》,讲述了儿子对父亲故事的怀疑与最终理解。
11:33 👨‍👦父亲的故事与成长:这个章节主要讲述了父亲的故事对于主人公成长的影响,以及与父辈之间的冲突和和解。作者通过与父亲的故事和经历的对比,探索了个体人生的意义和使命。在书的结尾,作者通过钓鳗鱼的经历,暗示了人生的秘密和未知,以及选择相信的重要性。最后,作者分享了为何选择分享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人类对于衰老和死亡都是本能性的,会产生恐惧。包括我们也常说,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时间。为什么鳗鱼会放那样的选择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的一个道理,就是时间衰老和死亡。它的意义对于人和对于鳗鱼来讲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可以设想就是在鳗鱼的身上。时间的流动性并不是以人类的方式去展现的,对鳗鱼而言。死亡并不是他的终点,使命的完成才是终点。他的生活生存回游奔赴,不是为了等待着死亡的到来。而是奔着他的使命的完成而去,完成使命之后。死亡才会到来,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我们会觉得鳗鱼其实是幸福的,因为他有一个明确的使命。他知道自己要去完成什么,那么对于人类而言呢。对于人类的个体而言呢,我们是否能知道自己的使命呢。
 
我们到底是谁,我们在自己的生命过程当中。到底需要去完成些什么,如果有人能告诉我答案。我们可能就不会那么的恐惧,如果我能自己找到这样的一个使命。那我们的人生,它对于衰老。时间和死亡的这种抵抗也就显得自然而然,那书里让我特别触动的第二个点呢。就在于父亲和鳗鱼的故事,那这本书里面其实有一半的篇幅。都是作者在回忆啊,他的童年时代。和他的父亲在乡村生活的一些场景,他们生活在瑞典的乡下。因此非常重要的一个娱乐活动,就是去溪里面钓鱼。那写这本书的时候,作者的父亲已经因病去世了。他是一位铺路工人啊,在我看来。这是一位普通而略显笨拙的父亲,他没有做出过任何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更没有成为孩子心目当中的英雄,与此相反。他还在很多的时刻展示出了他的局限性,比如说书里写道啊。父亲有一次兴致冲冲的啊,说心里面涨水了。然后他们决定用一种非常高效的方法去捕鱼啊,就是拿两根竹竿撑在那个吸的两边。然后用一张网粘在那个河里面啊,然后感觉涌出来的鱼都会被那个网给网住。一样的,但是等他们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啊,他们做的这个装置已经完全被摧毁了。只抓到了一条很小的鳗鱼而已,但是在读到作者和他的父亲的。这些段落的时候啊,我不止一次地回想起一部电影。这是我曾经非常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叫做大鱼。这部电影也是在讲儿子和父亲的故事啊,父亲从小给儿子讲故事。讲他年轻时候的传奇啊,多么的天赋异禀。然后一路出来闯荡,经历了许许多多奇幻的惊险的啊。听起来非常过瘾的人生故事,在故事里面。父亲几乎是无所不能,充满了魅力。但是儿子长大之后和父亲产生了冲突,他也再也不相信父亲所讲的那些故事了。他坚持认为都是他编出来的,因为在他的眼中。他的父亲现在是一个平凡无奇,甚至于说有些失败的一个老年人。甚至于儿子还会将自己,人生当中的种种失败和不如意。也归结到父亲没有那么的伟岸,没有那么的英雄。但是在影片的最后,父亲的葬礼上。儿子见到了在父亲的故事里面,曾经讲到的那一些奇奇怪怪的各种各样的人。只不过没有父亲讲得那么的夸张,父亲只是为了让故事听起来更精彩。所以说进行了一些修饰和夸大,但父亲的确经历了那样的人生那样的事情。然后邂逅了他的母亲,然后基于他过去的种种故事和经历。最终才诞生了他们的儿子这样的一种存在,那大鱼的故事和这本书里面和鳗鱼的故事。我觉得其实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我想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几乎都会和我们的父辈之间,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冲突。我们甚至于有可能会去责备他们,因为我们内心可能向往着那样的一种人生。但是父母给了我这样的一种人生,当我们试图对我们个体的人生。去产生这种挑战和反抗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把所有的源头去归因。归错归到我们的父母身上,然而到最后。我们和父母的整个的一个和解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对于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使命。的一个探索的过程,在这本书的末尾。作者在他父亲去世之后的有一天,在家附近去钓鳗鱼。他讲他终于勾到了一条鳗鱼,但是在把它拉出来的过程当中。那条鳗鱼挣脱了,然后游走了。他说水底下的鳗鱼,就像是水底下的一个秘密一样。而现在他成为了我的秘密,那这本书就到这里结束了。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他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不过呢作者在前面的很多文字里面,也是埋下了伏笔。他去追溯到他奶奶的信仰,包括说整个家族的一些故事的时候。
 
最终说了一句,说我们总是要去选择相信些什么。那我想作者最终是相信,他的父亲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而他也将延续着这样的使命,继续着他的人生。想一想,你一定还是会觉得多么的玄妙啊对吧。一位普通而笨拙的瑞典的铺路工人,他的儿子成为了一位作家和文化评论家。那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而言也是同样,当我们去回溯我们的整个生命的历程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发现背后隐藏着,不知道什么样的神奇的脉络。这些问题和鳗鱼问题一样,依然保持着神秘和未知。但是我们总要选择去相信些什么,让我们相信什么呢。我们不如相信,此刻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它的意义的。包括说,我选择将一本并不那么适合作为视频选题的书。来和大家进行分享,我相信他也会有他的意义所在。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背后,我们都要去相信它有意义所在。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去纠结于意义本身的问题。好那这次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希望你们会喜欢。我们下期见,